关注主办方微信,了解更多展会信息
主办方联系方式:
名称:中国锻压协会
地址: 北京昌平北清路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博雅C座10层
邮编:102206
电话:010- 69731006
传真:010-53056644
邮箱:
metalform@chinaforge.org.cn
动态/资讯

加大技改投入 主辅并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发表时间:2009-03-11 09:51:39; 来源:
加大技改投入 主辅并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作者:本报记者 司建楠  来源:本报  日期:2009-2-27

振兴规划的最大亮点是由先前的主机带动辅机发展,变为一手抓主机,一手抓配套元器件发展。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办公室里,中国液压气动密封件工业协会秘书长李耀文接受中国工业报专访时,把调整振兴规划比作液压基础件行业发展的“第三次机遇”。
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会议决定,加快装备制造企业兼并重组和产品更新换代,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出台旨在标本兼治,远近结合,既是应对金融危机挑战,又同调整结构相结合。”这里提到的结构调整,包括企业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等诸多方面。
张相木强调,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集中度很低,发电设备行业尤为明显,调整振兴规划的出台,将加快推进行业企业的兼并重组,促进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关键零部件受惠重点支撑
调整振兴规划明确提出“要提升大型铸锻件、基础部件、加工辅具、特种原材料等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中机联重大办主任隋永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专访指出,调整振兴规划改变了过去重主机轻辅机的理念,重点支持重大技术装备所需的轴承、液压、密封件等基础元器件的研发,有利于加快装备制造业的振兴。
事实上,此前陆续发布的一系列关于重大技术装备所需关键零部件进口税收的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内零部件企业的发展壮大。
对此,隋永滨表示,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由重主机发展转向主辅并重是顺理成章。目前我国发电、冶金、石化装备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应着力加强配套元器件的同步发展。也就是说,调整振兴规划与《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是相辅相成的。
加强冶金装备所需关键元器件的配套能力建设一直是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汪建业大力呼吁的事。他认为,没有技术性能好、寿命长、可靠性高的润滑液压系统、电控系统、轴承、密封等元器件,就很难有高技术水平的成套的重大技术装备。
作为调整振兴规划编制的重要参与者,李耀文认为调整振兴规划给液压基础件行业发展带来“第三次机遇”。前两次分别是上世纪80年代的技术引进及90年代国家投资6亿元的技改项目。他认为,目前国内关键元器件在设计理念及技术水平方面与国外差距较大,以至于2007年进口额高达20亿美元,2008年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40%左右。
隋永滨同样表示,由于零部件行业效益低,研发收益不明显,依靠自身工艺积累提升研发水平很难,调整振兴规划明确提出“要通过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基础配套件和基础工艺水平”,这将极大促进零部件行业发展。
加快推进骨干企业联合重组
中机联相关负责人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行业研讨会上多次强调,经济不好的时候,正是制造企业调整结构的时候,谁能把握这个机会,就将在下一轮的竞争中胜出。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我国工业发展存在深层次问题不可小觑:缺乏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承接的国际产业转移多数属于低端制造业,缺乏竞争实力,产业集中度不高,缺乏行业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市场控制力弱。
调整振兴规划的出台,正是针对上述问题,围绕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产业集聚、提升技术水平、创新自主品牌、开发高端产品,兼顾较长时间发展需要,优选科技开发课题和投资项目,重点解决当前产业运行和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力争在短时间内有所突破,形成新的增长点,带动行业发展上新台阶。
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不仅明确了“依托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大规模开展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工作,建立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风险补偿机制”等促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的重要举措,还着重强调,要“推进结构调整,转变产业增长方式,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进行联合重组,发展具有工程总承包、系统集成、国际贸易和融资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加快完善产品标准体系,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
对此,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战略与规划研究所所长石勇解读认为,加快推进行业企业兼并重组,将应对危机的相关政策与行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在保增长、保就业的同时,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有利于装备制造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石勇表示,这可以看作是装备制造业全面振兴的规划,带动性很强,它的最大的作用是鼓信心,在当前保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版权所有: 中国锻压协会   京ICP备10006204号
技术支持:中国锻压网